近期,A股“固态电池”概念走强,亿纬锂能(300014.SZ)成为龙头。
9月3日至6日,三个交易日亿纬锂能大涨35.73%。拉长时间看,4月至今,亿纬锂能区间最大涨幅110.30%,翻倍了。
近期,亿纬锂能官宣重大利好,成为其股价暴发的导火索,也助长了A股“固态电池”概念炒作。
9月3日,亿纬锂能宣布,其“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高端领域。
下线标志着实验室技术能在小规模生产线上实现,并不等于大规模量产。但这意味着,亿纬锂能的固态电池,距离量产又进了一步。
据澎湃新闻,亿纬锂能副总裁、电池系统研究院院长江吉兵6月曾表示,公司将在今年完成固态电池中试产线的建设,“实际上产线已接近量产。”
目前看,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的进度,在国内显著领先。
除了亿纬锂能外,近期还有不少其他厂商宣布利好:
9月2日,国轩高科在投资者电话交流会中表示,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
9月4日,先导智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服务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并在核心环节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虽然在固态电池领域进展喜人,然而,当前亿纬锂能正承受业绩、业务和财务的三重压力。
先看业绩压力: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1.70亿元,同比增长30.06%,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减少24.90%。
亿纬锂能表示,若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及单项坏账计提的影响,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18亿元,同比增长3.78%。
然而,即便是“3.78%”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依然远低于营收增速的30.06%。
此前2024年,亿纬锂能营业收入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实现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仅微增0.63%。
再看业务压力:
亿纬锂能主营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动力电池是公司占营收比重最大的业务。
目前,动力电池赛道竞争格局,对亿纬锂能并不友好。赛道上已跑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个巨头,优势非常明显。此外,国轩高科、欣旺达等来势汹汹。
以国轩高科为例,其在上游矿产资源、正极材料等领域深度布局,形成了极强的垂直整合能力,形成对亿纬锂能的竞争优势。
2023年,亿纬锂能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第四,市占率4.45%,到今年上半年,排名滑落到第五,市占率降至4.09%。
还有财务压力:
2020年,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仅35.13%,到了2025年中期,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62.57%。
近年亿纬锂能持续推进产能扩张,消耗了大量资金。
包括匈牙利动力电池工厂、马来西亚储能电池项目,还有云南、四川等项目。
2025年上半年末,亿纬锂能在建工程金额达122.6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1.08%,较去年同期又增长1.85个百分点。
资金压力下,亿纬锂能选择赴港上市。6月30日,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拟通过IPO投向匈牙利和马来西亚项目。
此外,亿纬锂能押注的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依然遥远。
前文提到,公司此次下线的“龙泉二号”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高端领域”。
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并非用于商业前景最庞大的新能源车领域。
这也解释了,“龙泉二号”固态电池为何能量密度虽高(300Wh/kg),但容量较小(10Ah),更像是针对特定高端应用而非普通汽车。
目前业内对全固态电池量产预测时间表仍指向2027年至2030年。
如今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表示,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生产。比亚迪首席技术官孙华军表示,比亚迪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所以,亿纬锂能目前炒作的“固态电池”概念,更多侧重较遥远的预期。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善公司业绩。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