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惠凯 编辑丨承承
券商投行聚焦科技金融赛道,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大投行”以抢占IPO及定增市场,行业分化加剧,头部机构优势显著。
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多重因素推动下,科技金融正成为投行开展业务的重要主线。券商投行通过加快整合内部投研、保荐等不同业务条线,打造“大投行”组织和业务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但也有不少券商仍未能走出“阵痛期”,并购整合、特色化差异化之路见效尚需时间。
券商加快调整 打造“大投行”
在A股几大上市板块中,科技含量较高的科创板企业因可比公司较少、定价难度较高等因素影响,券商投行所获得的承销保荐费用占募资额的比例更高,也因此,科创板IPO成为投行竞逐的战略高地。相比之下,主板公司IPO的承销保荐费用占募资额比例较低。
据Wind数据,在2025年A股新上市公司中,科创板明星企业影石创新(688775.SH)的承销保荐费用高达1.58亿元,承销保荐费用相当于其19.38亿元募资额的8.2%,中信证券、中金公司、高盛证券(中国)分享了这块“蛋糕”。年内承销保荐费用最高的IPO公司是主板企业天有为(603202.SH),承销保荐费用为1.76亿元,这一金额仅相当于公司募资额37.4亿元的4.7%。
从上市企业所处地区来看,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半导体、汽车产业链、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主要位于东部地区。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特定市场的客户,部分大投行在省级分公司层面配置了投行团队或保代常驻。
比如芜湖埃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IPO辅导公告显示,担任其辅导保荐工作的龙头券商投行部门设置了安徽分部,分部配置多名资深保代,方便就近更好地沟通和节省时间成本。近年来,该龙头券商投行承做了埃泰克IPO、阜阳欣奕华IPO等多单安徽地区半导体、汽车、先进制造业等企业的IPO辅导和再融资业务。
相较于先进制造业、AI和机器人、新能源等融资热点,部分行业的融资低迷,比如银行和非银、消费板块,这让投行相应团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23年以来,A股金融股IPO和再融资大幅下滑,新增银行上市迄今为0,消费类企业IPO也明显减少。
以近期中国银行定增的保荐券商为例,中银证券投行派出参与中国银行定增保荐的项目保代是其银行板块和金融团队负责人董女士,其上一次参与金融企业融资保荐业务还是2022年成都银行发行可转债;另一位保代何先生上一次参与金融企业的融资保荐工作还是2020年江苏银行配股业务。
随着A股融资市场格局的较大变动,投行也积极做出调整。据媒体今年9月的报道,某头部券商实施组织架构调整,行业分组方面撤销了多个二级组别,一些行业组负责人职位被取消,地域上新设北方总部,管理区域包括京津冀、山东、河南、东北等。整体上,整合内部资源、减少内耗、向科技金融领域聚焦资源,打造“大投行”成为当前投行调整改革的重要思路。
抢抓并购重组机遇
在众多投行业,国泰海通净资产规模排在首位,其积极推动投行、投资、投研联动和境内外投行一体化,面对证券行业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深度互嵌的发展新趋势,其在业内首次提出打造“SMART投行”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愿景,深耕科技创新、深化与产业龙头合作,加强母基金及产业龙头CVC(企业风险投资)布局。公开信息显示,今年4月担任国泰海通总裁的李俊杰,曾担任国泰君安投行事业部总裁,这一人事安排有助于从高管层统筹推动投行业务。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至9月16日,国泰海通在A股“股权承销排行榜”的承销总金额排名第三,金额达1156亿元,低于中信证券(1559亿元)、中银证券(1315亿元)。如果仅统计IPO业务,国泰海通今年IPO主承销家数排第一,58.7亿元的主承销金额排第四,低于中金公司(125.3亿元)、华泰证券(102亿元)、中信建投(98.3亿元)。
国泰海通在2024年报中表示,将“抢抓并购重组机遇”。从现有进展情况看,Wind显示2025年以来,国泰海通的股票增发业务主承销金额为1068亿元,排在中信证券(1417亿元)、中银证券(1307.5亿元)之后。
进一步分析,中信证券、中银证券的定增之所以能排在国泰海通前面,关键在于抓住了今年多家国有大行实施定增的业务机会。公开信息显示,中银证券是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定增的主承销商之一,分摊的定增承销总规模为1257亿元。中信证券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定增的主承销商之一,分摊主承销总规模约为1075亿元。国泰海通也参与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定增的主承销,分销总额为954亿元,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交通银行定增,国泰海通获得了660亿元的分销金额。
虽然国有大行定增的主承券商均为大型投行,但承销费用比例也较低,券商定增业务实际收入仍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非国企市场化定增业务的贡献。比如,国泰海通今年拿下了多家半导体企业的定增保荐承销业务,包括富乐德61.9亿元定增、胜宏科技19亿元定增、芯原股份并购等大单,获得了较好的承销收入。
因此,从收入角度看,Wind显示2025年以来,定增业务收入前三的投行是中信证券(1.28亿元)、华泰证券(1.08亿元)、中信建投(7500万元)。国泰海通定增业务收入排在第四,为5100万元,高于中银证券。
多家中小投行年内IPO无收获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居前的A股券商是中信证券(21亿元)、中金公司(16.67亿元)、国泰海通(13.9亿元)、华泰证券(11.67亿元)。对比2024年上半年,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增幅较大。
投行业务手续费增长最明显的是国联民生。得益于合并民生证券的带动效应,今年上半年国联民生的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达5.3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1.7亿元同比增长210%,从A股券商排名20名开外跃升至第8名。
国联民生投行业务坚持产业投行、科技投行、财富投行战略定位,“扩大重点行业和前瞻性行业的覆盖范围,加大对高成长潜力行业项目的开发、拓展力度,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其投行的债券业务也成功承销了多只科技创新债。今年以来,国联民生承销保荐了太力科技(301595.SZ)、兴福电子(688545.SH)等3家企业IPO。
也有一些投行业绩下滑。中泰证券2025年上半年投行手续费净收入2.7亿元,同比下滑48%。亮点在于,中泰证券今年保荐的新型储能行业首单IPO项目——海博思创(688411.SH)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公司科技金融领域的标杆。
光大证券今年上半年的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3.63亿元,同比下滑近两成。公司半年报显示,投行围绕国家战略产业,深化对关键产业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服务现代产业的能力。公司今年保荐上市的泰禾股份(301665.SZ)是农药细分领域的小巨头。
Wind显示,今年新增上市的70家A股公司中,创业板公司有25家、科创板有8家。其中,地理上注册地位于江苏的公司有19家、广东有13家、浙江12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科技金融的政策导向下,IPO公司富集于东部部分地区,本土券商承揽业务有天然的优势,异地中小投行股权业务难度进一步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不少中小型券商今年以来A股IPO尚未“开张”。Wind显示,今年以来A股IPO被27家券商分食,换言之,有多数中小投行今年的收入可能会有所缩水。具体来说,华福证券、中航证券、财通证券等投行今年IPO数量为0,仅有1-2单定增业务过会。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