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晚间,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太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与合作伙伴高悦、王兵杰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上海永太芯氟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公司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的产业化载体。
此次合资举措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产业资源与科研资源的融合,提升合作效率,加速合作项目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进程;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是公司围绕可持续发展、着力研发创新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今年3月,永太科技已与复旦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双方围绕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展开合作。根据合同内容,研究目标是通过新材料与新机制的开发,实现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大幅提升,突破万次充放电的技术瓶颈。双方约定,研发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将由双方共同拥有。
此后,永太科技在7月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该项目正有序推进,阶段性成果已在下游验证中符合预期,但相关补锂剂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短期内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
根据此前公开报道,今年2月中旬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科研彭慧胜、高悦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提出“外部供锂”全新思路。他们利用AI与有机电化学方法设计出锂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₃SO₂Li),能够像药物一样“注射”进衰减电池,精准补充缺失的锂离子,使电池恢复容量。
这种“打一针”的创新方法,为废旧电池的再生提供了全新路径。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处理的电池可实现数万次循环寿命,显著突破传统500—2000次的限制,为新能源车和储能系统提供更高效、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认为,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深度合作,叠加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有望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持续攀升以及储能需求的增长,电池回收与再利用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动力电池的容量会逐渐减少。当其容量维持在 80%以上 时,可通过修复和增容的方式使其性能得到恢复,进而重新作为动力电池使用。根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测算,预计2028年起,中国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突破400万吨/年大关。思瀚产业研究院认为,2020年至2024年,全球及中国内地的退役锂电池数量分别以30.5%及30.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2024年至2031年将分别以36.6%及40.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退役锂电池供应量激增推动了对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
由于电池材料的研发存在周期长、机理复杂、产业化变量多等特点,能否真正实现万次循环并具备经济性,仍需持续验证。尽管如此,永太科技与复旦的合作,无疑是其构建“技术-产业”双轮驱动模式的关键一步。它不仅强化了企业在下一代电池材料领域的战略纵深,也为中国锂电池产业从“产能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提供了又一产学研协同范例。
永太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在氟精细化工和锂电池材料领域已有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合资公司将整合科研与产业化优势,致力于推动该项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这不仅符合公司中长期战略,也契合“双碳”目标下绿色能源的发展方向。
从科研突破到产业合作,从“打一针”的理论创新到合资公司的产业化探索,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正共同推动中长时锂电池技术迈向应用落地。随着项目逐步推进,这一技术有望为全球电池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并为可持续能源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