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损失300万?西贝的未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

2025-09-14 16:07:19

来源:看财经官微
1天损失300万?西贝的未来,何去何从?

因为一条微博,西贝餐饮集团陷入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

核心矛盾点,在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01源起“预制菜”

9月10日,知名创业者、网络大V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在西贝就餐时吃的“几乎全是预制菜”,批评其高价低质,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引发舆论热议。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菜品均为门店现制,否认使用预制菜,宣布将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并称“西贝贵是餐饮业最大冤案”。

9月12日,西贝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开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宣布全国门店即日起开放后厨参观,并上线“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罗永浩发起10万元悬赏征集证据,网友追加至12万元。

9月13日,罗永浩发文表示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围绕西贝是否使用了预制菜的讨论仍在发酵,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事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舆论层面。

贾国龙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9月10日到11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12日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看起来,源自舆论的信任危机,似乎已实打实地影响到这家餐饮巨头的业绩表现。

02西贝“来时路”

西贝餐饮集团的创业之路始于1988年,创始人贾国龙从大连水产学院退学后回到临河老家,开设了"康德乐咖啡厅"。两个月后,更名为"黄土坡小吃店",正式开启创业生涯。次年,西贝酒吧正式开业,标志着西贝品牌首次出现。

此后37年,西贝经历了从地方小吃店到全国连锁餐饮品牌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中国餐饮业的头部企业,西贝通过多次战略调整与定位转型,逐步确立了以家庭场景为核心、以儿童餐为差异化优势的商业模式

截至目前,西贝在全国62个城市有370余家直营门店,员工约18000人。

西贝莜面村作为西贝的核心业务,采用堂食加外卖的形式,贡献了营收大头。

其中,儿童餐是西贝近年来的业绩亮点,从2019-2022年增长了415%,服务家庭顾客超2亿人次,累计售出专业儿童餐超过4000万份。

2025年,西贝进一步升级儿童餐标准,承诺"五大不添加",并公开主要食材卡,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了这一差异化优势。

同时,西贝通过打造“西贝功夫菜”品牌试水零售市场,2023年收入超3.4亿元,但占比相对较低。

2024年,西贝功夫菜聚焦杂粮主食赛道,试图通过高频刚需属性增强竞争力。

2025年,西贝推出"美食市集"新项目,计划在北京文创园和商业地产落地,整合堂食、超市与体验,探索零售业务的新模式。

此外,西贝还在快餐领域通过副牌矩阵展开多元业态探索。包括贾国龙小锅牛肉、贾国龙中国堡、西贝海鲜、九十九顶毡房等品牌。

但这一过程,较为曲折。

2023年,贾国龙小锅牛肉项目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开设百家门店,然而最终却收缩至仅在北京市场保留12家门店,这一数字甚至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

同年,贾国龙中国堡于北京迅速扩张,开设53家直营店,但到了2024年,这些门店全部关闭,并升级为“龙堡”品牌,转而探索更具潜力的下沉市场

公开信息显示,2020-2025年上半年,西贝的年营收分别约为52亿元、55亿元、50亿元、62亿元、58亿元、29亿元。

显然,在2023年营收达到顶峰后,2024、2025年,西贝业绩增速放缓,承受了一定的经营压力。

这次的信任危机,无疑让本就身处转型期的西贝“雪上加霜”,而最终能带来多大的影响,还要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03傲慢与偏见?

那么,西贝,到底有没有使用预制菜?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该定义明确了预制菜的三大特征:

需经工业化预加工,非简单切洗;

必须是预包装产品;

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标准特别规定: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但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9月1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按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 

西贝强调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的三大依据:

中央厨房仅进行食材预处理,配送到门店后仍需经过厨师炒制、烤制等烹饪环节;

主食类产品(如黄馍馍)按国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所有菜品均不添加防腐剂,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

按照国家标准来看,西贝使用的确实不是预制菜,但为什么市场反应会这么大?

第一,尽管2024国家标准为预制菜划定了清晰的边界,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定义更为宽泛,更关注实际消费体验和知情权;

第二,西贝目前主打的是家庭场景,就餐人群多以家庭为单位,且差异化产品为儿童套餐,属于食品安全高敏感客群,在信息不够透明的前提下,容易产生信任危机;

第三,罗永浩作为消费者,其相关质疑本应可以更妥当的处理,西贝选择正面硬刚容易被市场解读为忽视消费者诉求,态度略显傲慢。

最终,一个简单的客情关系处理,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情危机。

但反过来看,这件事情如果能促进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进程,也算是一种进步。

而这件事情,正在发生。

据第一财经报道,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在此次事件之前,西贝本计划于2026年上市,且已提前展开筹划,包括引入战略投资人改善股权结构等。

根据天眼查信息,2017年至今,西贝共有3轮融资。最新一次融资是2025年1月25日,投资方为成都新潮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西贝而言,如何持续完善供应链溯源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进而努力修复品牌信任度,稳步改善业绩表现,将是接下来1-2年的重点功课。

危机过后,西贝的路,还有很长……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