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进博会如期举办,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在上海集结亮相。
在这个被视为“中国开放之门”的国际舞台上,一家来自常州的企业格外引人注目。微亿智造,这家关注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企业,在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早期阶段即实现盈利,成功打破行业“高投入、高风险、难盈利”的困境,率先实现商业化。
微亿智造已于今年9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正式冲击资本市场。招股书显示,公司2024年扭亏,实现溢利1573.9万元。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4年收益计算,微亿智造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商。
那么,从亏损到年赚近1600万,这家中国工业具身智能企业做对了什么?
技术筑基:走多元场景下的差异化路径
微亿智造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潘正颐近日在进博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制造业的执行端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自动化设备或人工操作。“自动化设备虽然效率高,但在面对产品频繁更换或小批量定制时,固定的产线往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潘正颐说,人工操作虽然能灵活应对变化,但在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上又难以保证一致性。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正是工业智造需要面对的课题。
对此,微亿智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其核心商业模式围绕一个通用性的技术架构“云、边、端”,让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不是简单的“机械臂”,而是真正具备感知、学习、决策、执行闭环能力的“智能体”。
在研发创新过程中,微亿智造就将AI基因深植产品骨髓。公司的EIIR产品完全由AI模型驱动,可通过智能感知、路径规划、实时轨迹生成与自适应工艺执行,无缝适应多种工业场景。而AI赋能的智能化产品的AI能力主要聚焦视觉感知、算法分析及数据建模,该产品将公司自研的核心技术模块作为解决方案的基石。
随着工业智造的需求升级,这些技术能够支撑更复杂的工业场景应用。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微亿智造推出的检测与打磨一体解决方案,可稳定识别小至0.2mm的缺陷,重大缺陷漏检率为零,综合漏检率低于0.6%,并能自动完成精准修磨,支持多品类快速切换。再例如,在新能源工厂,微亿智造打造的具身智能上下料系统,通过亚毫米级视觉感知与实时轨迹规划,能够实现了上百种PCB板型的无缝切换生产。
目前,公司已积累了由真实工业场景产生的、业内规模最大的非结构化精标数据库,数据量超过15TB,包含超过10亿条精标数据纪录。庞大的数据库强化了产品的AI能力,强化了公司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这些高度智能化工业应用的背后是庞大专业的研发团队,以及公司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组建一支超18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近六成。2022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占公司总收入比例连续超过30%。
盈利突破,验证商业价值
技术的价值最终需要商业变现来验证。
凭借优异的技术创新力,公司产品已打入多元化的海内外客户。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将业务拓展至超过200家各类行业客户。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已服务超过25家世界五百强及国际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遍布全球的子公司工厂,赢得多个海外直接交付订单,业务遍及欧洲、美国,并逐步开拓日本、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新海外市场。
从财务数据来看,从2022年的2.21亿元,到2024年的6亿元,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4.12亿元,公司营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毛利率从2022年的32.5%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49.4%。
其中,公司EIIR产品成为核心增长引擎。2022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0%,占总收入比例由2022年的15.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3.6%。同期,该产品毛利率从45.7%提升至54.1%,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依托核心产品高毛利率,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连续实现盈利,溢利分别为1573.9万元与668.4万元。
公司的突出的表现和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实力雄厚的投资者。据招股书,公司股东包括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深创投、洪泰基金等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以及松禾资本、普华资本等市场知名投资机构,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布局。微亿智造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故事。
在全球目光聚焦进博会的时刻,微亿智造的登场显示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生动见证。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迁址公告
古东管家APP
关于我们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