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股民连吃大肉,可控核聚变“第一股”,5天5涨停,人均爆赚6万元

发布时间:

2025-11-07 17:47:55

来源:粒场

海陆重工(002255.SZ)再度放量涨停,全天成交金额23.07亿元,爆出历史天量。

11.3-11.7,海陆已连续爆拉出5个涨停板,股价拔地而起,由9块不到一把干到14.38元,累计上涨了61.03%。

仅5个交易日,公司市值就暴增了45.28亿元。以25Q3持股户数7.25万来计,股民人均赚6.25万元。

发生了什么?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牵头建成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首次获取钍元素进入熔盐堆运行后的实验数据,更让该堆成为当前全球唯一在运行且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为熔盐堆核能系统利用钍资源的技术可行性,提供了关键初步验证。

受此刺激,本就处于历史高位的可控核聚变(886065)接连走出新高走势,今日盘中更是触及2066.06高点。年内,该指数已上涨了80.93%。

根据海陆重工年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全球首台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安全专设余热排出系统及上下安全容器的制造。

11月4日,海陆重工又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表示,公司有参与钍基熔盐实验堆项目,前期公司承制的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TMSR-LF1)安全专设--余排换热装置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家组的验收。

这才有了这波“5连板”强势暴涨行情。

事实上,作为热门的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年内海陆重工股价已实现了翻倍,累涨160.18%。

截至目前,公司市值119.5亿元,这里边至少有半数以上都是基于可控核聚变所给予的估值。

不过,核电产品对公司营收贡献并不高。25H1,收入8324.46万元,营收贡献率8.07%。这还是在相较去年同期大增891.35%的基础上取得的。

这说明资金认可海陆重工在核电这块的长期逻辑(成长性)。

毕竟,在核安全设备制造方面,海陆重工先后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合作完成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堆芯壳及余热排出系统水冷壁制造任务;与国核工程合作全球首次完成CAP1400示范工程复合板球型安注箱制造任务。

此外,海陆重工还先后完成了第二代压水堆堆内构件吊蓝筒体国产化首件制造;美国西屋公司AP1000堆型堆内吊具国产化首件制造;快中子堆试验项目及示范项目堆芯围桶、大栅板联箱国产化首件制造;“华龙一号”高温取样冷却器双螺旋盘管换热器的国产化首件制造任务。

在民用核能领域,海陆重工也累积了丰富的制造和管理经验,并完成多个项目的国际、国内首件(台)制造任务。服务堆型包括但不限于二代+堆型、三代堆型(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VVER、EPR)、四代堆型(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以及热核聚变堆(ITER)等,涵盖了国内外的各核电机组。

即便经历这么一轮暴涨,当前公司估值也并不算高。它的最新PT(TTM)为26.2倍,处于历史分位的41.56%。

怕就怕,当前炒作成分过高。

在“只有快干和不干,没有慢慢干”的传统特色下,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毕竟,其核电业务这块的盈利能力还没有得到验证。

你看啊,2015年那轮杠杆牛行情中,海陆重工也被拉出“9连板”,累涨136%(2015.5.26-6.5)。

泡沫破灭后,海陆重工股价由18.21元(2015.6.8)一路震荡走低至2.43元(2020.2.4)。

也就是说,阴跌了4年半之久,跌得最狠时,回撤了86.66%。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