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客户!资方切走助贷流量,转做24%以内自营业务

发布时间:

2025-09-25 20:05:38

来源:消金界
抢客户!资方切走助贷流量,转做24%以内自营业务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喂,请问是XX吗?我们是A金融机构,不要借B平台的产品,我们比他们额度高、利率低,并且还有利息折扣优惠…”

谁能料到,这通A金融机构营销贷款的电话,却打给了助贷合作方B平台的相关人员。还未等电话那端说完,B助贷平台人员便破口大骂,直接回怼一句:你们这样抢客户合规吗?

这并非个例,而是发生在助贷行业的日常。表面上,助贷平台和金融机构友好合作,各司其职,但实际上金融机构早已蠢蠢欲动,密集布局战术,准备偷助贷平台的家。

助贷平台被“偷家”,也意味着助贷与金融机构之间维持体面的最后一层窗户纸被捅破。在助贷新规之后,这种博弈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剧烈。

经从行业内了解,为了储备更多24%优质资产,快速改善资产结构,部分资金机构加大了“助贷业务交叉回流”,将助贷流量直接切走,转做24%以内、24%+模式的自营业务。

“目前,不少银行和消金为完成2025年自营业务规模和客户数量的增长目标,搭建了交叉营销、助贷交叉回流等多套客户营销体系,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助贷交叉回流抢优质客户。”

在金融机构看来,一个24%以内的优质首贷客户的开放获客成本已经超过1000元,而通过“助贷交叉回流”手段,获客成本不到原来一半。

这种“偷家”手段被助贷平台视为不够厚道,甚至不合规,然而金融机构并不这样认为。

在助贷交叉回流过程中,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底气。它们认为过去三四年助贷平台是最大赢家,合作那么久了,拿走一些好客户也并不为过。

01

抢助贷客户,机构动起了“小心思”

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某家资方正常与某流量助贷平台合作多年,一直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双方业务边界很清晰。正是所谓的助贷归助贷,金融归金融。

但今年以来,资方机构迫于业绩和获客压力,动起了“小心思”,逐渐把手伸向助贷平台的流量池。

这种抢客户的行为,在行业内也被称为交叉营销回流,既可回流新用户,也可以回流老用户。

对资金方而言,能有效降获客成本,提升获客效率;但对助贷平台,就意味着客户流失,底层资产筹码松动。

具体回流方式有两种:

1、新客户回流,实时回流为主

资方静静等待助贷客户在资方申请完授信额度后,也就是这个客户经过助贷方、资方双方评估都是“好客户”。

然后,资方在客户借款环节直接实时拦截,甚至使用之前合作方给予的授信额度,或者给予更高额度、更低利率、免息券、还款券等营销优惠,直接让客户转用其自家的信贷产品。

2、老客户回流,实时回流+离线回流

除了对新客户进行交叉回流,金融机构还对助贷老客户交叉回流。老客户回流可分为实时回流和离线回流。

离线回流模式的路径是,先筛选出没有严重逾期、或者符合一定风控条件、高信用评分的老客户,直接进行营销和沉睡客户唤醒,开展老客户“回家计划”。

除此之外,也有实时回流模式。资方等待老客户再来借款时直接实时拦截,让客户转用其自家的信贷产品。

不管是通过实时回流,还是离线回流,都大大节省了金融机构高额的获客成本,节约了授信额度的评估成本,可谓一举多得,方案设计绝对精妙。

此外,交叉回流的影响还有:

助贷客户方面。交叉回流授信100%通过,客户不用再提供一遍信息,获得更快、更高额度、更低利率产品。

唯一不利的就是助贷方,流量辛辛苦苦得来,莫名其妙流失,没有一分钱收益。

正是看到助贷交叉回流的诸多便利,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下场去干,有的悄悄摸摸,有的则明目张胆。不过被发现后,除了尴尬还是尴尬,少不了一方道歉妥协。

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助贷交叉回流业务时,需要足够谨慎,特别是避免将营销电话打到合作方人员那里。

02

发现被“偷家”,平台全面增强防御

“只要是交叉营销回流,频次过高,量足够大,就一定会被发现。而一旦被发现,双方合作关系可能就会中断。”

某助贷从业者表示,此前就有资金机构将电话打给了合作助贷相关人员,场面一度尴尬,导致合作关系破裂。后来经过双方领导及多方协调,才逐步恢复合作。

机构偷客户被发现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很多金融机构也抱有侥幸心理,在他们看来,仅仅对部分优质助贷客户进行交叉回流,很难抓到证据。

虽然协议里可能已经约定了不允许这么做,但是无法证明这个客户到底从哪来的,可能是交叉营销来的共同客户呢?

出现了前车之鉴,当前金融机构开展交叉回流时也更加小心了。机构们开展交叉回流前,首先会去做几个排除。比如:

1、人员排除。助贷业务交叉回流时,一定要排除合作助贷机构的员工。先通过事前试生产验单环节的对方人员信息进行排除,再通过客户自主填写的、或者征信报告中的工作单位信息进行二次排除。

2、风险排除。对于有过严重逾期、多头借贷严重、负债压力较大的客户直接进行排除,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高风险客户的,没有交叉回流的必要。

3、地域等维度排除。对于部分资方无法全国展业,对一些不满足展业地域的助贷客户进行排除。

排除之外,机构还会控制通过率波动。助贷合作方一般对通过率比较看重,通过率也是流量分发的重要因子。如果资方交叉回流了太多客户,导致通过率下降过多,也会引人怀疑。

一番排除注意后,就到了回流环节,为了让用户回流更顺畅,一般机构会对这个环节进行流程简化。

毕竟,助贷交叉回流的客户已经经过助贷方、资方的双重审核,资质相对较好,可以在客户申请授信额度、进行借款时进行流程简化,防止客户反复填写信息、反复验证。

客户流量是助贷平台最核心的价值,眼看客户被抢走,助贷平台不情愿、不甘心、不躺平。它们已经在想方设法,防止合作伙伴偷家。

有从业者指出,当前已有助贷平台强化平台规则约束,合作助贷业务时不向资方机构锁定客户,客户在不同的资金方之间一直轮换借款,防止好客户被某一家机构拿走。

03

消金做自营,需要多条腿走路

助贷交叉回流博弈,也凸显了当前消金行业自营业务的紧迫性。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第八章约定“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

除了担保增信业务控制规模外,多家机构也制定了助贷业务压降计划,逐步发力自营业务。在自营建设层面,银行、消金公司更多是通过差异化策略,如联合运营、聚焦细分市场、深化股东协同等实现突围。

当前消金自营渠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完全自主获客。主要通过信息流广告等引导客户下载自有APP,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等获取客户。该模式流量费用太贵+风控能力太弱,导致自营流量浪费严重,多数效果不理想。流量市场难以改变的话,提升风控能力内功是关键。

2、外部API+H5导流获客。这块也算自营业务,通过一些佣金约定,是很多资方自营业务的主要展业路径。该模式效果同上,风控能力太弱,导致自营业务效果一般。

3、联合运营。不少消金公司启动了这个模式,规模正在不断增长,效果还可以。这块需要消金公司和科技公司双方密切匹配,需要长久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是当下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

4、股东生态协同。部分消金公司依托股东资源(如银行、电商、产业集团)获取场景流量。例如,海尔消金通过海尔智家生态切入家电分期等场景。这块业务靠股东,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有的效果很好,有的效果一般,主要与股东生态的流量质量、自身风控能力有关。

此外就是,今年4月助贷新规发布以来,一些资方自营业务寻得新出路,瞄准助贷交叉客户回流。这个模式便利且有效,有望成为消金自营业务的重要路径。

自营业务是消金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需在成本、风险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古东管家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