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空中出租车”来了,低空经济迎来新阶段?

发布时间:

2025-09-26 10:49:48

粒场新媒体

近期,一则关于海外推进城市空中交通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沙特的智能化科技企业宣布将与国内某企业合作,在沙特全国范围内推动自动驾驶飞行器及“空中出租车”服务。

从试点示范迈向更广泛的运营阶段,这一动向再次将“低空经济”推入公众视野。不少人开始畅想:未来出行,是否真要“飞”起来?

其实,“空中出租车”只是低空经济的一个缩影。所谓低空经济,是指在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内,依托各类航空器开展的经济活动,涵盖制造、基建、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性新兴产业。


国内低空经济

订单活跃,政策加码


今年以来,国内低空经济热度明显升温。多笔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大额采购意向相继披露,单笔订单涉及数百架飞行器,金额达数十亿美元。采购方既有海外企业,也包括国内金融机构与产业资本。(资料来源:财联社,2025.09.25)

政策层面,国家已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多地出台专项支持措施,国有资本加速布局。订单与政策的双重驱动,正推动行业从“概念探索”向“初步规模化”过渡。


产业链三大环节

节奏不一,协同推进


低空经济的发展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呈现“制造先行、基建跟进、运营探索”的节奏。


1.基础设施:空中“路网”仍在建设


包括低空空域管理平台、通信导航系统、起降场与能源补给站等。目前,多地已开展空域分类管理试点,并推进低空智联网建设,但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


2.飞行器制造:工业无人机领先,eVTOL蓄势待发


工业无人机已在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物流配送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而eVTOL虽技术前景广阔,但尚处于适航认证与试飞阶段,距离载人商用仍有距离。


3.运营服务:场景加速拓展,盈利模式待验证


全国已有20余个城市开通常态化低空物流航线,无人机广泛应用于空中游览、航拍、应急救援等20余类通用航空业务,但规模化盈利尚未形成。


数据侧证

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权威数据显示,国内低空经济的底层支撑正在增强:

低空装备整机企业约1400家,登记注册企业超800家,备案产品近3000种,装备保有量超400万台;


16款民用无人机已获适航批准,在研吨级无人机约30款,eVTOL机型近70种;


“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部署地基增强站超4400个,多地开展5G-A通感一体化试验,构建低空“数智”底座。


与此同时,国产低空装备加速出海:农业类无人机覆盖百余个国家,大型民用无人机实现海外订单突破,订单金额超10亿元;eVTOL也获得数十亿美元量级的国际采购意向,全球竞争力逐步显现。(以上资料均来源:新华网,2025.09.24)

理性看待

早期赛道的投资逻辑


尽管产业热度高、数据亮眼,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低空经济整体仍处于“从0到1”的探索阶段。

目前,全球尚无eVTOL获得全面商业运营许可;低空物流的业务量与传统配送相比仍微乎其微;空域管理、安全标准、法规体系等关键基础设施仍在建设中。这意味着,行业长期空间虽大,但短期兑现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押注单一企业风险较高:技术路线未收敛、盈利模式未稳定、个股波动剧烈。一旦某条路径遇阻,相关公司可能面临大幅回调。

在此背景下,更理性的参与方式是通过指数化工具分散布局。例如中证通用航空主题指数,该指数选取50只业务涉及通用航空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优选低空经济业务相关核心样本池,包括通航飞行器制造、通航基础设施、通航应用等低空产业核心环节。

当然,即便采用指数工具,也需保持清醒:产业尚处早期,商业化进程可能慢于预期;

相关公司业绩易受政策与技术进展扰动。

低空经济的故事令人期待——从“无人机快递”到“空中通勤”,未来图景正被一点点勾勒。但落地不会一蹴而就,更像一场需要耐心的长跑:基建要补、法规要立、用户习惯要培养。

与其追逐短期热点,不如以理性视角,关注产业的真实进展与长期趋势。

免责声明:所有平台仅提供服务对接功能,资讯信息、数据资料来源于第三方,其中发布的文章、视频、数据仅代表内容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泡财经平台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0条评论

没有更多了